> 文章列表 > 只缘身在此山中前面一句(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前一句)

只缘身在此山中前面一句(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前一句)

只缘身在此山中前面一句(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前一句)

很多人对只缘身在此山中前面一句,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前一句不是很了解那具体是什么情况呢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瞧瞧吧!

1、上一句是:“不识庐山真面目”。

2、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《题西林壁》,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,又是一首哲理诗,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。

3、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。

4、全诗如下: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

5、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

6、译文如下:从正面、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、山峰耸立,从远处、近处、高处、低处看庐山,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。

7、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,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。

8、扩展资料:创作背景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(1084年)由黄州(治所在今湖北黄冈)贬所改迁汝州(治所在今河南临汝) 团练副使,赴汝州时经过九江,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。

9、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,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。

10、《题西林壁》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。

11、据南宋施宿《东坡先生年谱》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。

12、作品赏析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,并借景说理,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,如果主观片面,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。

13、 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、言情为特点的话,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,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。

14、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,用苏轼的话来说,便是“出新意于法度之中,寄妙理于豪放之外”。

15、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:语浅意深,因物寓理,寄至味于淡泊。

16、《题西林壁》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。

17、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——题西林壁上一句是”不识庐山真面目”。

18、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《题西林壁》。

19、一、原诗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

20、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

21、二、译文从正面、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、山峰耸立,从远处、近处、高处、低处看庐山,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。

22、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,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。

23、三、注释题西林壁: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。

24、西林寺在庐山西麓。

25、题:书写,题写。

26、西林:西林寺,在江西庐山。

27、这首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。

28、2、横看:从正面看。

29、庐山总是南北走向,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.3、侧:侧面。

30、4、各不同:各不相同。

31、5、不识:不能认识,辨别。

32、6、真面目:指庐山真实的景色,形状。

33、7、缘:因为;由于。

34、扩展资料写作背景: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(1084年)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 团练副使,赴汝州时经过九江,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。

35、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,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。

36、《题西林壁》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。

37、据南宋施宿《东坡先生年谱》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。

38、结尾两句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,是即景说理,谈游山的体会。

39、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,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,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,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,局部而已,这必然带有片面性。

40、这两句奇思妙发,整个意境浑然托出,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、驰骋想象的空间。

41、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。

42、游山所见如此,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。

43、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,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——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,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,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;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,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,摆脱主观成见。

44、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上一句是不识庐山真面目,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《题西林壁》。

45、原文:题西林壁宋代: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

46、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

47、译文:从正面、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、山峰耸立,从远处、近处、高处、低处看庐山,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。

48、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,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。

49、扩展资料:创作背景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(1084年)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 团练副使,赴汝州时经过九江,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。

50、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,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。

51、《题西林壁》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。

52、据南宋施宿《东坡先生年谱》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。

53、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,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。

54、深入浅出,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。

55、苏轼写诗,全无雕琢习气。

56、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、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、前人未曾道的意境;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。

57、参考资料:百度百科-题西林壁望庐山瀑布 唐.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,遥看瀑布挂前川。

58、飞流直下三千尺,疑是银河落九天。

59、不识芦山真面目,出自苏轼的题西林壁。

本文【只缘身在此山中前面一句(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前一句)】到此讲解完毕了,希望对大家有帮助。